<
返回首页

11块的无印良品生菜,卖的全是中产焦虑

来源:东方资讯

无印良品最初倡导反消费主义理念,之后却极力打造所谓的高端生活美学,这种回归消费主义的错位,实在有点讽刺。


【资料图】
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周刊(ID:new-weekly)

原标题 | 11块的生菜,卖的全是无印良品的焦虑

作者:谢无忌

无印良品最近又在鼓捣跨界了。

前不久,MUJI国内首家农场概念店在上海新晋时尚地标前滩太古里亮相,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好奇。但慕名到场后,价格依旧让人望而却步——打着“有机”“意大利”的标签,生菜的身价就可以涨到11元一棵,甘蓝则可以卖到20元一棵。

MUJI卖菜,要多有钱才吃得起?(图/小红书截图)

MUJI这些年来的跨界打法,都如出一辙地让人一言难尽。被人诟病最多的,还是MUJI Diner餐厅。网上一众的吐槽从未如此一致——“环境确实不错,但餐厅难吃到爆”“吃完居然觉得大学食堂很良心,MUJI凭什么卖那么贵?”

无印良品这些年来刷的存在感,显然给消费者“祛魅”了。曾经“中产消费者的美学标尺”印象不再,如今社交平台上只剩下有关性价比的各种调侃,以及如何在多次降价的无印良品上薅羊毛的教程。

网友调侃无印良品的梗,无非就是价格。(图/微博截图)

无印良品显然逃不过中年危机了,而新中产们也不再为它的美学概念买单。如今的它,还能自救吗?

01

无印良品频繁跨界,

一步步将好牌打烂

知乎上有个高赞的问答——

“什么才是真正的冷淡?”

“穿着MUJI的衣服,走入MUJI的咖啡馆,看着MUJI的书,喝着MUJI的茶,饿了走去MUJI的餐厅,乏了回到被MUJI家居填满的家,躺在MUJI的床单上睡去。即便出差,也会一头钻进MUJI的酒店。”

这类调侃,确实点出了无印良品的野心。溯源起它的跨界轨迹,你会发现,它的确想把品牌理念渗入到消费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。

早在8年前,无印良品就已经开始了各种跨界,比如主打烘焙的MUJI Bakery、书店MUJI Books以及轻食快餐Café&Meal MUJI。2017年,无印良品酒店计划启动。之后,无印良品的版图又拓展到便利店、生鲜复合店、农场等。

无印良品想要以各种业态刷存在感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