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返回首页

世界滚动:“兔姐姐”给7200所乡村学校上美育直播课

来源:东方资讯

“兔姐姐”给7200所乡村学校上美育直播课

谢晓莹创办翗翗助学服务中心,借助网络平台丰富国内边远山区孩子人生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笑容传递爱”活动征集的笑脸。

支教过程中,谢晓莹教孩子们跳舞。(采访者供图)“同学们好,兔姐姐来上课啦!”

3月3日下午2点50分,淄博市博山区翗翗助学服务中心(下简称翗翗助学)的直播教室里,准时开始每周五例行的直播课。屏幕那头是来自陕西、四川、新疆等751所边远乡村小学的学生们。

这位“兔姐姐”,名叫谢晓莹,是翗翗助学的发起人。“叫‘兔姐姐’,是因为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,兔子是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的动物。”谢晓莹笑着说。

直播课上,谢晓莹带着灿烂的笑容边讲边跳,屏幕上不同背景的各地学生边看边学。40分钟后课程结束,孩子们表示感谢,谢晓莹脸上也沁出了汗水。这样的公益课程,谢晓莹已经坚持了7年。

7200多所学校

2016年,谢晓莹在博山区创办的翗翗助学服务中心,针对中国边远乡村学校,通过教育系统认可的教学直播平台,开展网络教育直播课程,是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。

“无论距离多么遥远,只要学校有网络,我们就能把课程接过去。”谢晓莹说,目前,翗翗助学开展了一对一、一对多的多种授课模式,开展了高质量的音乐、美术、韵律舞蹈等直播课,还把国学知识、生活常识融入其中。常驻的授课老师有178名,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。家住博山区的高磊是当地的一名教师,来翗翗助学兼职教线上舞蹈课程已经有两年了。“通过公益课程,我认识了几千名边远山村的孩子,让我多了份责任心,也很自豪。”高磊说。

翗翗助学并非单打独斗。“我们得到山东省慈善总会的支持,参与了山东省城乡儿童服务发展计划,也有爱心企业、爱心志愿者捐款和公益创投。”谢晓莹说,如今,翗翗助学已接入全国23个省份的7200多所乡村学校,覆盖超过25万名学生。

“塑料袋足球”

说到做公益助学的初衷,谢晓莹有些感慨:“是一个足球,一块蛋糕让我坚持下来的。”

在创办翗翗助学之前,谢晓莹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,经常参加支教活动。2014年,她跟随支教团队来到贵州平塘县的一所乡村小学,看到这样一个场景:几个皮肤黝黑的孩子正在操场上踢球,脚下的“足球”是用几十个塑料袋缠起来做成的,可孩子的脸上依然充满了快乐。这让谢晓莹很受触动。

经过调研,谢晓莹发现乡村里的孩子对音乐、美术、体育类课程需求迫切,而网络教学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,便萌生了建立网络公益助学课堂的想法,尝试美育直播课。

谢晓莹的第一堂直播课是在2016年,线上给黔南州一所苗寨小学上手工课,教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生日蛋糕。上课过程中,她了解到,因为父母在外打工,加上交通不便,许多孩子都没有吃过生日蛋糕,这让她心疼不已。摄像头前,她暗下决心,要让边远乡村孩子通过获得知识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
“我们的翗翗助学,‘翗’这个字是飞翔的意思,拆分开是‘多习习’。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我们的课堂多多学习,飞向美好未来。”谢晓莹说。

520张笑脸

谢晓莹在教学中还发现,很多乡村学校的孩子比较内向,在上直播课之前,总喜欢“躲”起来。“有些问题他们是会答的,但总会害羞地躲到课桌下或老师身后,不敢说。”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谢晓莹通过直播邀请孩子们到镜头前讲话、跳舞,分享心得。甘肃中咀岭小学的老师马正文反馈说:“跟着‘兔姐姐’学习后,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足,性格越来越开朗。”

“孩子们眼里的光,嘴角的笑,都给了我很大的动力。”谢晓莹说,2020年,翗翗助学发起了“笑容传递爱”活动,受到全国各地许多乡村学校的支持,目前已征集到520张有肖像权的孩子笑脸。虽然省份、年龄、民族不同,他们的笑脸却是一样的灿烂。谢晓莹说:“我不希望孩子们只是被动接受关心和关爱,还要让他们知道,可以用微笑来温暖更多人。”

谢晓莹计划,开展美育直播课程的同时,将在乡村中学开展职业认知课程,帮孩子们选择更为丰富的人生。

农村大众报记者 李新宇

通讯员 戚贵强

标签: